慈山寺佛教藝術博物館 半年嚴格培訓60導賞員

特寫

發布時間: 2019/03/28 18:32

最後更新: 2019/03/28 19:29

分享:

分享:

慈山寺佛教藝術博物館位處觀音像基座內,面積約2.4萬平方呎,由圓形空間構成,象徵自在與圓滿。(陳靜儀攝)

慈山寺為佛教藝術博物館培訓了逾60個導賞員,講解遠及公元2世紀犍陀羅的珍品,據稱6個月課程篩選嚴格、要求極高,更超大學碩士課。

佛教學者駱慧瑛有份教授導賞課程首門課及擔任考官。她形容,佛教藝術需要對歷史、藝術、文化長時間浸淫,但喜見學員半年間進步極大,又引述其港大及中大碩士學生指,「他們都指『勍』過兩個(大學)課程呀,可想而知標準多高!」各義務導賞員來自不同行業,任職金融但愛好佛教藝術的何家傑指,他們要經過面試、簡報、考試,考核嚴謹。

全館有100件由李嘉誠親自捐出或李嘉誠基金會購入的藏品,輪流展出,並按佛門「階級」擺放,門口首區為天王、護法,次區為羅漢、弟子,緊接有菩薩,壓軸為諸佛,重要展品前昨皆駐有專員。

【釋迦牟尼佛說法浮雕】犍陀羅(現巴基斯坦、阿富汗一帶)曾受希臘統治,屬其貴霜王朝(2-3世紀)的「釋迦牟尼佛說法浮雕」把佛祖五觀刻得如西方作品一般深邃,安詳靜態跟身後菩薩的動感形成對比。(姚沛鏞攝)

何家傑負責講解的古印度國家犍陀羅「釋迦牟尼佛說法浮雕」,屬鎮館珍藏行列,希臘的統治影響了其造形,「當時亞力山大大帝帶了一批匠師去犍陀羅,所有雕工都來自歐洲,所以你可見到五觀較深邃。」他指,從佛陀打出的轉手印可知祂正說法,身旁眾配角有的靜心聽講,有的會心微笑,有些更是五體投地。

【阿彌陀佛坐像】屬唐垂拱元年(685年)作品,背屏大半已殘,底座前方的兩獅亦損毁,幸餘下部分仍可看到結合鏤雕和浮雕的設計,以及是由供養人為其過世雙親所造。(姚沛鏞攝)

另一導賞員樊振宇主責解釋唐朝的「阿彌陀佛坐像」。他指,佛教先傳至犍陀羅,佛像「一睇就知唔係中國人」,後經西域由絲路傳漢,佛像南北朝起漢化,連服飾都變成中式的闊袍大袖,到唐朝更是中華文化高峰,如有玄奘赴西域,存世佛像甚多,「南北朝的佛像『企身點』、沒那麼立體,亦瘦削一點,唐代則肌肉感強點、豐腴點…坐、躺等動作也更自然。」

撰文 : 姚沛鏞 經濟日報記者